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山东 > 文章 当前位置: 山东 > 文章

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走过二十六年——匠心为马 逐梦前行

时间:2021-06-23 22:24:55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从“梦想在望”到“梦想在握”,在大国逐梦的征途中,几代技术工人的奋斗与国家进步融为一体,印刻下时代洪流中的生动剪影——
  他们是迈步的前驱,是操作的手指,是奠基的厚土,是铺路的石子,他们以精益求精的劲头锻铸专业技术,以淡泊名利的心态雕琢手中乾坤,缔造着“中国制造”奇迹,演绎出最本色的“工匠精神”。
  6月2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第十五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了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93名全国技术能手,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誓言印刻在新的征程上,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大奖催生“技能明星”
  初夏时节,山东东营广袤的冲积平原上,一台台“磕头机”日夜不停工作。从荒凉贫瘠的盐碱地到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功勋簿上始终刻着一个名字——“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
  干过浇铸,当过焊工,凭借技术创新成绩单成为采油高级技师,在十多年的时间里,王为民先后取得3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有5项获得国家专利,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在1995年成为首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10名技术工人之一。
  评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超技艺的优秀工人是大奖设立的初心。而在这份10人名单背后,除了沉甸甸的认可和尊重,还隐藏着时代之痛——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发展,我国经济增速迅猛,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当时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人员流失严重,引发了“明天谁来当工人”的犀利之问。
  为打破困局,加快适应科教兴国战略要求,1995年,原劳动部印发《关于建立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的通知》,明确建立国家、省(行业)两级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营造重视技能、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技能人才立足本职、钻研技术。
  制度规范,才能行稳致远。1996年,通知明确每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确定当年参评的行业,确保行行出尖子。1999年,评选表彰活动确定每两年举行一次,与企业职工培训、再就业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技术工人队伍整体素质提高。2000年,《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管理办法》规定了评选条件、申报评审流程、表彰奖励等方面内容。
  高技能人才表彰有了制度保障,人才成就感、获得感明显增强。“这是国家对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必将大大激发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领奖台上,首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张艺霞的感言代表了一代技术工人的心声。
  党中央重视,全社会关注,媒体广泛宣传,大奖催生一批技能明星:“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油井女杰”束滨霞、“革新高手”鲁宏勋……在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过程中,不少技术工人实现了由操作型工人到知识型工人,再到专家型工人的飞跃,找到人生出彩的更多可能。
  技能拓展人生舞台
  江风阵阵,汽笛声声。幽静的浦东大道上,树丛掩映着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这所在2003年揭牌成立的学院,是当时国内第一所以技术工人名字命名的学院。
  从上海电气液压气动公司的一名数控机床调试工,成长为数控技术应用专家,源自于李斌终身学习的理念。他成功开发了多种进口机床的加工功能,促进新技术在业内的广泛应用,摘得中华技能大奖,并在2004年被上海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企业给了我舞台,国家给了我荣誉,我只有将自己的劳动、智慧奉献给企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李斌给学生讲的第一课,就是工人如何在生产一线磨砺成才。
  工人被高校聘为教授,释放出强烈的爱才用才信号,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跨进新世纪,“中国号”巨轮驶入新的水域。随着对外开放的步子加大,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明确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使用机制科学、激励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
  适应新形势需要,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在规模和力度上实现新的突破:
  2002年,增设评选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2004年,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由10名增至20名、全国技术能手由100名增至200名。
  2006年,全国技术能手增至300名。
  2010年,增设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
  2012年,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增至每届30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行业的评选表彰制度也日渐成熟,技能工人有了更多的圆梦舞台。
  与此同时,政策支持持续加力。2011年,中组部、人社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其中明确以完善制度和落实政策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机制,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
  在蓄势崛起、进位赶超的国民经济命脉行业,一批又一批“大国工匠”的名字出现在获奖名单上,呼应着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铿锵步履。
  多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创造了“振超效率”,让国外船运公司不禁发出“中国人了不起”的由衷赞叹;攀上焊接高峰的高凤林,40年来,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高铁走出国门,中车常客焊接大师李万君总结制订了2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把中国轨道车辆转向架构架焊接推向了世界最高水平。
  “拿了大奖回来,对身边人特别是年轻技术工人是个激励,让他们看到了普通职业等级晋升之外的成长渠道。”年仅39岁的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高级技师鲁宏勋,在拿到“中华技能大奖”后,收获了一份大礼——工作多年的11车间数控班被命名为“鲁宏勋班”,他和他的队友组成梦之队,将导弹高质量零部件的数控加工推向更高水平。
  一个人改变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升华一个群体,一个群体托起一项事业,高技能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从1995年至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活动已经开展了十五届,共评选表彰了29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321名全国技术能手,表扬706家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394名突出贡献个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蓝海”风起浪劲,推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迈向世界舞台中央。
  人才高峰撑起跨越脊梁
  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做油田生产智囊的刘丽;坚守一线,矢志创新,争当高铁研制出色答卷人的郭锐;叫板“洋设备”,与死神赛跑,勇攀自动控制系统高峰的齐名……
  第十五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上,获奖者的事迹无不揭示一个道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已经成为时代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以中华技能大奖评选表彰为引领,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引导广大青年选择走技能成才之路,相关部门加快构建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机制。
  设立工作室,做好传帮带。近年来,人社部指导各地、各行业部门,建立以技能大奖和技术能手获奖者为带头人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各地、各行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室,举办各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主题活动,为受表彰的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同业技术技能交流、绝招绝技和技能成果展示等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受表彰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提高待遇,激发活力。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第一次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政策重点支持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高技能领军人才,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技术工人,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以赛促育,增强技能感召力。随着2011年中国开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因竞赛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技能人才越来越多,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在青年技能人才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青年尝到学习技能的“甜头”,看到技能成才的“奔头”,铆足提升技能的“劲头”。
  “政府给的荣誉越来越多,领到手的工资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亲戚朋友也越来越高看,我们干得更有劲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济南铁路局青岛动车段高级技师刘波感慨地说。
  二十六年风雨兼程,二十六年匠心不改。以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为引领,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不断壮大,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晋升通道逐步打通,人才活力澎湃释放,服务重大战略更加有效。
  当劈山开隧的斧凿,做跨越河川的桥梁。迈向“十四五”新征程,大国工匠们奉献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劳动成果,正撑起大国发展的脊梁。

上一篇:挑战世界最高难度!中国科学家把量子实验室“搬”上太空

下一篇:山东省科协党校(科技人才学院)揭牌仪式在济南举办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