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山东 > 文章 当前位置: 山东 > 文章

阔步人才强国新征程

时间:2021-04-10 14:47:16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编者按: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使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必须让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更好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提出的重要目标任务,并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释放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支撑是核心、是关键,必须下足功夫、花大力气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十四五’把科技创新专章部署,放在规划任务首位,这在我们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破解科技领域改革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有些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整体创新效率需要提高。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

  怎样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王志刚认为,应当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力量统筹,更好发挥我国科技创新在齐备的学科建制、宏大的人才规模、丰富的应用场景、高效的组织领导等方面的系统化集成化优势。要完善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的科研管理方式。开展以国家使命和创新绩效为导向的现代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加快推进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试点。

  “要以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王志刚强调,要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要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跟踪和分类评价制度,优化科技奖励项目。要落实用人单位的评价自主权,减少不必要的政府性评价活动,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落实代表作制度。

  “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

  “‘十四五’规划《建议》将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建设科技强国,关键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怎样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余兴安认为,“就是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广大人才的自觉行动。”

  有数据显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这是产生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的重要基础。万事成有道,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十四五”期间,全党全国仍然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体制机制的竞争。余兴安建议,“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

  “改革优化人才管理制度,建设高精尖人才队伍和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才发展要从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向重水平、重能力、重贡献转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锐认为,面对这些挑战,要发挥人才队伍优势、工作基础优势和党管人才体制优势,加快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人才发展制度和相关治理安排。

  当前,我国战略科学家和高精尖人才匮乏,在国际科技界、文化界、产业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世界级大家大师明显偏少,能够把握、规划和推动关键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并带领我国占据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战略科学家、科技战略家极为稀缺。在世界权威奖项当中,我国培养的理工类诺贝尔奖得主仅为1人。虽然我国和美国是世界上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最大的两个国家,但世界计算机领域权威奖项“图灵奖”获奖人全部为美国人。

  “这与我国大国地位不相称,与世界一流科技强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在谈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匹配的高精尖人才队伍时孙锐认为,“十四五”期间要围绕推动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谋划科技人才发展重点任务,以产生国际一流原创性成果为导向,改革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机制,保障资源投入能够流向最有创意的人,给连续做出高质量工作的人才以持续支持。

  目前,我国产业领域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难以匹配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的发展需求。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虽然为世界第一,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间存在脱节,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市场上人才供给结构性短缺严重。据统计,美国80%的工科毕业生可胜任世界500强的相关岗位,印度是25%,而中国的胜任率是10%左右。

  “我国不仅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也缺乏将核心技术应用推广的产业化人才。”孙锐建议,“十四五”期间要将相关人才工作职能纳入发改、工信等经济综合部门三定方案,进一步打造面向“问题解决”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政府、产业部门与行业院校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推动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院校人才培养信息发布与对接。

  还要进一步搭建产业人才开发基础协作平台,在院校制定培养方案、编写专业教材、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力量,探索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办学方式。

  有仕济鸿图,多才兴吾邦。展望“十四五”,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才能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上一篇:正在公示!山东两高校将合并转设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

下一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缺口如何弥补?应加大早期培养力度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