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山东 > 文章 当前位置: 山东 > 文章

打造战略科技“生力军”

时间:2021-02-10 23:59:51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21年“一号任务”。而要发展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关键和根本是培养造就一批对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国家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科技人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其中“一号任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发展中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高度重视。

  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引领性作用和“策源”功能,是我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所在。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时代召唤下,更好发挥战略科技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举旗定向作用,需要高等教育积极探索战略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支学术队伍整体涌现、科研潜能不断激发、制度保障坚实有力的战略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完善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以学术培育带动战略科技人才整体涌现。战略科技人才是具有引领科技创新战略视野,在国家科技事业尤其是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具有战略性价值的科技创新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的培养乃千秋大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抓紧“科学技术”这个发展的“命根子”,不培养造就对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国家安全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科技人才,就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抢占战略高地、赢得战略先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人才战略价值的高度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关于人才梯队化建设,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此,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战略,并将战略科技人才培育战略纳入其中。举凡“战略”之举,既是现实之需,也是长久之计。应立足现实需求,从长计议,从战略高度加强对战略科技人才学术成长规律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创新。

  在这方面,中国科学院的成功实践颇具代表性。早在2004年,中国科学院就制定了包括“爱因斯坦讲习教授”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以培育“战略科学家”为终极目标,取得了良好社会成效。该计划旨在通过培养一批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拔尖人才(相当于当前所说的“战略科技人才”),带动人才资源尤其是包括战略科技人才在内的高层次人才整体涌现,力争到2010年中国科学院拥有百余名能够率先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战略科学家和具有战略眼光与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科技管理专家,助力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实力和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其提供的基本经验是:从着力实现人才制度改革突破转向队伍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从强调实现智力资源代际传输转向战略科学家和科技拔尖人才培育,从队伍发展规模总量控制转向队伍的动态优化与持续发展机制建设。

  以科研激励助推战略科技人才动能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此,应通过建立包括战略科技人才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勇攀高峰的科研激励机制,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与创新潜能,以科研激励体制机制创新助力战略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中自我激励、自我赋能,实现战略科技人才在国家科研创新体系中的全谱系、全维度成长。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涵盖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人才的项目资助体系,但对于身居科研创新一线的战略科技人才而言,尚缺乏实质性支持的资助项目。这与战略科技人才的科研创新主体地位并不相称。国家应建立完整的战略科技人才科研激励机制,强化战略科技人才决策咨询的作用,充分激活和发挥其作为掌握前言科技知识的知识优势与智力潜能,提高战略科技人才在国家科研决策实施、发展规划制定、重大项目实施等领域的话语权重;适当扩大战略科技人才的科研自主权,精简报批、审定、验收程序,尽可能减少制度上的繁文缛节对其开展工作的束缚,尽可能降低战略科技人才不必要的精力损耗,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智力效能与技术效能;推进战略科学家资助体制机制创新,明确适度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潜力的重要性,在资助机制上进一步创新;建立差异化资助体系,并在资助额度有所倾斜和突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以制度保障夯实战略科技人才职业关照。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始终把“人”摆在最根本、最核心的位置,将“才”置于最突出、最优先的位置,实现从“人”到“才”的动能转换,构建让各类人才创新智慧、创业活力、创造潜能充分迸发、集成涌现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具有较大距离,人才供需矛盾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科技人才管理制度与创新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尚存诸多不适应、不“兼容”之处,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受制度藩篱的掣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消除。

  中国科协2018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面临的突出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管理缺乏明确的需求导向,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不够明显。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对提高科研人员收益作用不大、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难导致供需双方难以达成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二是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提升但超时工作情况加剧。由此导致科研工作者自主创业/智力流失现象较普遍,但科研工作者自主创业面临诸多障碍或困难。三是科研人员收入待遇和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科研人员收入虽有所增加但收入满意度持续下降,形成“倒挂现象”;科研工作者在用人单位劳动过程中劳动报酬等方面劳动权益保障亟待完善。一般科技工作者的制度性关怀尚且如此,要使作为战略科技人才在社会上享有与其社会作用相匹配的应有地位,更是尚需时日。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保障这根“指挥棒”的“导航定向”作用得到切实发挥,不断夯实战略科技人才的职业关照。

上一篇:深化高校教育评价改革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下一篇:山东今年鼓励高职院校开展“整建制”单招

皖ICP备20008326号-9  |   QQ:859242200  |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人力资源产业园  |  电话:13295639219  |